南京保卫战唐生智下达荒唐撤退令,突围英雄是谁?屈辱逃亡又是谁
1937年12月12日下午5点,唐生智在南京卫戍司令部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议只开了二十分钟,唐生智先是宣读了蒋介石关于“可相机撤退”的来电,然后下达了全军撤退的书面命令:司令部及其各直属部队、第78军及宪兵部队渡长江北撤;其他各部队冲破正面之敌突围,向皖南
1937年12月12日下午5点,唐生智在南京卫戍司令部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议只开了二十分钟,唐生智先是宣读了蒋介石关于“可相机撤退”的来电,然后下达了全军撤退的书面命令:司令部及其各直属部队、第78军及宪兵部队渡长江北撤;其他各部队冲破正面之敌突围,向皖南
南京秦淮区一栋老宅的翻修现场,工人敲开斑驳的墙体,一本布满了岁月痕迹的日记本悄然滑落。
要说哪个西方国家最关注中国阅兵,那肯定是美国了,就连特朗普都熬夜观看,还非要说是因为中国希望他看,他才给个面子,其实就是他自己想看,毕竟美国前段时间的阅兵实在是太拉垮了。
1937年12月,日军向南京进逼,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雨花台成为决战之地。英雄们在这里以血肉之躯,直面日军的疯狂攻势。朱赤、高致嵩……他们的名字,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幕熠熠生辉。他们用生命诠释“誓与国土共存亡”的铮铮誓言,让雨花台战役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最悲壮的篇
刚看完《南京照相馆》,这是部电影而不是历史,所以可以有艺术性的改造与夸大。我在前几天写的东京大审判的文章中曾建议《南京照相馆》在片尾应注明感谢当年真正送出胶片并在海外公开的美国牧师乔治费奇和约翰马吉。
时至今日,抗战前期的南京保卫战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想起时心都会隐隐作痛。它是一场悲剧,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
1937年冬,南京沦陷前夕,唐生智站在司令部外的高地上,望着城门方向,一言不发。
2014 年的重庆机场,93 岁的张淑英被轮椅推进候机厅时,浑浊的眼球上蒙着一层白翳 —— 那是无数个流泪夜晚烙下的印记。她颤抖着摸向胸口,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军官笔挺的军装和她羞涩的麻花辫,在时光里定格成永不褪色的记忆。谁能想到,这个佝偻着背的老人,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粤军曾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诞生于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从 1917 年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组建援闽粤军开始,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此后,粤军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北伐战争中,粤军大败吴佩孚,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
各位老铁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南京保卫战中一个让人心酸的细节 —— 为啥到了最后,守军会拿银元当 "子弹" 使?这可不是影视剧里的虚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 1937 年冬天的悲壮往事。
上海沦陷当夜,南京卫戍司令部的电话记录显示:城防工事图纸仍锁在参谋部保险柜。这座六朝古都的防御体系,还停留在曾国藩时代的城墙思维。军政部密档记载,南京周边永久工事仅完成30%,江阴要塞的德制重炮尚未完成校准。